A、動機論者認為一個行為之所以是道德的,是因為它出于純粹的善良的動機; B、效果論者認為“動機善,是由于它有產(chǎn)生快樂或阻止痛苦的趨勢;動機惡,是由于它有產(chǎn)生痛苦或阻止快樂的趨勢” C、效果論者認為行為動機是道德評價的根本; D、該理論完全排斥了效果在道德評價中的地位
A、教師個體道德素質(zhì)包括道德情感、道德信念、道德認識; B、道德情感的高低,有時直接決定著道德行為的正確性; C、道德認識是指教師個人對周圍現(xiàn)實和對自己的態(tài)度的道德體驗; D、道德意志是人的價值意識向行為轉(zhuǎn)化的決定性機制
A、道德認識、道德情感、道德動機; B、道德認識、道德情感、道德行為; C、道德認識、道德情感、道德意志; D、道德認識、道德情感、道德信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