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校多年來一直實行坐班制,但遲到、早退屢見不鮮,作風稀拉,考勤制度形同虛設,已到了嚴重影響教學的程度。
程校長上任以來決心改變這種狀況。首先發(fā)動群眾獻計獻策,有的認為學校嚴格考勤制度,應有獎懲措施;也有的提出,對教師應取消坐班制,只要保證上好課就行了,職工則應坐班;主管考勤工作的教務主任、后勤主任以及各年級組長則一致認為,現(xiàn)狀并沒什么不好,遲到、早退現(xiàn)象不可避免,領導多要求一下就行了,不必強求一律。程校長不太同意后兩種意見,對第一種意見比較贊同,但一時又想不出更具體的辦法。于是他本著“矯枉就必須過正,不過正就不能矯枉”的精神,仍堅持教職工必須上下班的制度,并規(guī)定每星期一公布上星期考勤情況;凡一周遲到、早退三次以上者用小黑板公布于眾,掛在校門口,以示批評。一學期下來,效果甚好,遲到、早退現(xiàn)象明顯減少。盡管剛宣布時,不少人反對,認為太不近情理,程校長也實出無奈,但實行結果,全學期只掛名批評了三次,總計只有7人,反對者也就不吭氣了。程校長也就安心了。
第二學期將近期末的一次校務會上,教務處長宣布了上學期的考勤結果。全校共有三人遲到、早退超過三次,其中有程校長。為此,程校長首先做了自我批評,并說明了原因,同時要求下周掛牌批評。但與會的大部分同志認為程校長工作兢兢業(yè)業(yè),一貫早來晚歸,偶爾一次,又作了自我批評,原因也不是為私,就免了吧。再說剛實行校長負責制不久,校長名字被公開掛牌批評,會造成不良影響,不利于工作。尤其是對這一規(guī)定始終沒有表態(tài)的黨支部書記,極力反對,認為這樣死板地執(zhí)行規(guī)定是不合適的。各級領導接觸面廣、應酬多,誰都難免沒遲到、早退現(xiàn)象,校長這一次被掛牌批評,以后別的領導遲早都有被掛名的一天,很不利于領導的工作。甚至還有人譏諷的說:“這個以身作則的風頭就別出了吧”,“應該留有回旋的余地”,“領導總有與群眾不一樣的情況”,等等。另一部分同志都認為,既然是作為制度定下來,就應照章辦事,在制度面前領導與群眾是平等的,領導不能以功掩過。
面對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,程校長作為規(guī)定的制定者,一方面覺得從堅持制度來說應掛牌受批評,即使制度不太合理也不能在這一次改;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這樣做,也給其他領導開了個令人很不情愿的先例,對團結同志,尤其搞好與書記的關系很是不利。更讓程校長為難的倒是其他兩個人中的李老師能不能再掛牌批評?李老師是業(yè)務骨干,初三畢業(yè)班主任,教兩個班的教學,教學很受學生歡迎。他工作負責,敢提意見;但愛臉面,個人榮譽感強,脾氣暴躁又有點小心眼。經(jīng)常弄的領導下不了臺,群眾關系也較緊張。程校長對他采取了容忍的態(tài)度,有問題總是個別交談,從不公開批評李老師,以致部分人議論說:程校長欺軟怕硬。上學期李老師因長期形成的熬夜習慣一時改不過來,曾連續(xù)遲到三次以上,受到掛名公開批評時,他暴跳如雷,砸壞了小黑板,緊接著遞了一星期的病假條(他一直患有多種較重的慢性?。?,雖然實際上并沒有耽誤一節(jié)課,但總是晚來早走,仍是無視按時上下班的規(guī)定,一直情緒很大。這一次,他又是一周遲到了四次,校務會上大部分同志都主張照章辦事,碰碰硬。但也有部分同志認為前車之鑒不可忘,應該慎重;制度是死的,人是活的,應靈活掌握,不同情況不同對待,這項規(guī)定對李老師來說,實踐證明既然達不到教育目的,為什么不可以改變一下?堅持照章辦事的同志則堅持認為制度不能因人而異,掛名批評不光是為教育李老師,也是為了警告大家。如果不是果斷地采取取這一措施,哪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煞住任意遲到、早退的歪風,出現(xiàn)今天的好局面?,F(xiàn)在學期即將結束,工作千頭萬緒,如不維護制度的嚴肅性,恐怕難免出現(xiàn)混亂局面;而且執(zhí)行制度如前后不一致,將會引起大家的不滿,以后的工作會更不好做。
又是兩種意見針鋒相對,爭論激烈。程校長想:掛名公開批評非但達不到教育李老師的目的,還會引起一場大鬧,不但影響教學工作,甚至會影響即將到來的中考,但不執(zhí)行規(guī)定,既違背了校務會大多數(shù)人的意見,也不好向群眾交待,不明不白地置制度于不顧,以后還怎么管理學校?
一個左右為難,又一個左右為難,在兩難之間,究竟如何選擇?程校長陷入了深深的左思右想之中。